本帖最后由 千股涨停 于 24-3-2021 21:13 编辑
我去搜了一下华校生,感觉晓林说的有问题。华校生在职场是比英校生吃亏很多,但是后来也有不少机会的。例如:
七十年代新加坡经济起飞,一些法定机构的职能扩大,需要更多高学历的职员参与工作。那时“居者有其屋”政策如火如荼展开,建屋局总部与区域办事处职位增加,但英校生有更好的选择,于是南大与华校高中毕业生赶上这趟列车,在建屋局各单位落脚。其实独立之初,建屋局的中低阶官员里已有不少华校生,原因之一是它直接面对群众,需要熟悉草根语言的职员与民沟通。 五十至七十年代,原产局是华校生的去处之一。那年头新加坡还未全面都市化,乡村仍占着岛上的大部分土地,从事养畜与耕植的人口为数不少,原产局需要协助农民解决问题,一样得以方言或华语作为沟通工具,因此原产局的兽医与助理群里,便有了为数可观毕业于台湾院校的华校生。 人民协会属下的联络所,也需要管理与沟通能力兼备的干部,这类工作英校生较少问津,因此它成了华校生的大市场。当年全岛几百间联络所的组织秘书,华校高中生和南大毕业生多的是。华校生在公务职场上的流向,说明了凡是需要与市井打交道的前线作业,就有华校生呼吸的空间。 以上摘自https://xinguozhi.wordpress.com/2017/01/21/%e5%8d%8e%e6%a0%a1%e7%94%9f%e7%9a%84%e8%81%8c%e5%9c%ba%e8%b7%af%ef%bc%88%e4%ba%8c%e4%b9%8b%e4%ba%8c%ef%bc%89/
这还是从七十年代起的。你觉得那个时候就在建屋局或者CC工作的公务人员现在能混到去擦桌子?现在这些擦桌子的,就是没有什么学历的,英校华校都上不了的那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