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6-10-2016 16:20:54|来自:新西兰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用那么客气,直呼名字jpe就行,都是辨问题,而不是辨职责美丑。对事不对人 。
你这个例子比较典型,我们就这个例子来讨论。我们假设孩子都是一样的经济背景,不考虑经济状况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从你的例子看,进IP学校的都是第一班的,没有第二班的。我也有同样的经验。完全没有第二班的人能够进好中学。
另外在你的例子里没看到的一点是,在小六第一班的人是否都是小二分流的结果。就我的经验,小二分流后,班上40左右个同学,基本没换过,三年级到六年级,最多有2-3个同学换过。换进来的孩子没有进过班上头几名。不知道你是否有同样的经验。
我估计这两个经验是大部分家长共同的经验。我不能准确地核实。但在我有限的圈子里这是真实的。
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这就是现有精英分流制度直接造成的隔离效应。
毫无疑问,和你说的一样,这些孩子可能从不同的阶层出来。最后都汇集到了好班,考上了好学校。这完美体现了多样化的精英选拔制度。没错,但这只是这个制度的一方面。这个制度另一方面,也就是精英培养制度把这些人被过早的隔离出来。虽然他们从各个阶层出来。但他们很少有机会去和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孩子在一起相处,一起学习,一起长大,他们成天面对的是和自己能力近似,兴趣相投,目标一致,都充满拼劲的一群孩子。他们已经被人以群分,打上了标签。即使你创造条件叫他们和其他人在一起,比如你说的house制度,体育课,课外学习等等,在毕业后,他们也最多和同在第一班的几个同学偶尔联系下。完全没有机会和意愿和第二班第三班的孩子接触,交朋友。我孩子那时候是一个校队的captain,她们CCA里面的同学,在之前,在之后,从来没有机会接触到来自第一班可以考进好中学的孩子。因为成绩好的孩子,大多集中在一两个CCA,比如华乐围棋什么的。这就是这个精英培养制度造成的。
你说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我听说过,也觉得学校基本也这样实践。但从我孩子的经验来看,在几个主科里,上课的孩子还是一样的。我支持因材施教的方针,但我觉得现在这种方式虽然对单独的孩子好,但客观上把孩子隔离开来,不利于孩子的互相交流。我对这个问题,没有成熟的想法。
从中学开始,还没有直接的经验,但从周围的朋友同事积累起来的经验,能够进好大学,拿奖学金的孩子,主要还是集中在好中学的人,甚至GEP的人。O Level考进IP学校的,听说很多表现很好。但没有实际的经验,无法用来支撑我的论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