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sincn

[狮城随笔] [推荐]余秋雨封笔之作:《借我一生》(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5-12-2004 22:17:19|来自:上海宝山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甘肃的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文化
考察的重要一站。
其实到甘肃之前,我去过的地方已经很多,但直
到那里,我才决定边走边写。
甘肃的省会是兰州,我在那里来来去去也都以
兰州为据点。
开始接待我的是甘肃联合大学。这所大学很奇
特,本身没多少教师,下狠心向全国请,尽量请各个
专业最著名的,每请来一个,全校都听他的课。结果,
费用比养着一大批教师便宜得多,而排出来的授课者名单却比任何
一所国内名校都强。我的任务是连讲半个月,天天陪着我的是忠厚
朴实的范克峻先生,高大黝黑,戴副眼镜,像一位乡间秀才。
按照甘肃联合大学的惯例,把我安排在金城饭店居住。这家
饭店当时在兰州算是“涉外饭店”,范克峻先生跨进去脚步都有点
怯生生的。我因范先生的脚步,觉得自己不应该住在里边,便通过
我们学院在甘肃话剧团工作的几个毕业生,在他们剧团的一个小招
待所里住下了。
范克峻先生一看这个小招待所,坚决反对。因为那其实是小
剧场后台对面的几间陋房,厕所很远,不供应伙食,隔壁讲话都能
听到。但是我很满意它的价钱,租一间,每天九角,还可打折成七
角,多住一阵都无妨。
我住下后,经常要离开兰州到甘肃的其他地方去。甘肃大,有
些地方还挺远,来去要好几天,范克峻先生就会帮我把招待所的那
间小房子暂时退掉,省下几元钱。
那夜从刘家峡、炳灵寺回到兰州,仍然住进那间小房子,发
觉周围有点热闹。一看,小剧场那天正在演一台以秦始皇兵马俑为
题材的舞剧,这儿是后台出口,整个院子全是黑衣武士,密密麻
麻。天上有淡淡的月牙,院子里有一盏昏暗的路灯,后台半开的木
门里映出一些斜光,这些黑衣武士都在隐隐约约间摇摆着、穿行
着、舞动着,却毫无声响。我知道他们是在候场,但这情景一下子
把我带进了时间深处。
“余教授,您终于回来了!”听到这声音我回过头来,看见隔
壁房间的门开了,一位我不认识的先生在招呼我,他后面还站着两
位先生。经他自我介绍,才知道,他们是陕西省宝鸡市话剧团的,
他是导演,特地到兰州来观摩这台舞剧。他们和那台舞剧的导演、
编剧、主要演员都听说我住在这里,一直等着我,想让我对演出提
出批评,可惜今天是最后一场了。当时,国内戏剧界认识和不认识
的朋友都还把我看作是他们的同行。
我对这位先生说:“戏已演了一半,再进去看就没意思了。”
他点头,然后与我倚门聊了几句。聊得投机,我就告诉他:“其
实我的兴趣已经转移,不大看戏了。”
“转移到哪里?”他问。
“就这样到边远地区考察文化,整体大文化。”我说。
“这会把您这位大教授累垮了。”他边说边嘹了一眼我小房间
里的简薄铺位。我刚才进门时把沾在鞋边的大量泥沙跺在房里的砖
地上了,一眼看去十分肮脏。我的旅行袋很小,也全是泥渍,此刻
正软软地瘫在墙角。
“我这一生历尽磨难,不怕苦。”我说。
“考察结果还写书?”他问。
“可能吧。”我含糊地说。
“那我们是看不到了,看到了也看不懂。”他说。
YYePG, THE NEW EPAGE ERA
THX FOR UR READ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2-2004 22:19:23|来自:上海宝山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这不是向古代遁逸,而是对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给予了更高
的历史期许。我相信,中国的改革开放,决不是回到“文革”之
前,也不是回到国民党统治时期,更不是回到晚清时期,而应该寻
找这个民族曾经有过的最高文化坐标。只有这种坐标,才是世界性
的坐标。
因此,我应该在这历史转型的关键时刻,带着当代愁虑,寻
找古代。
当时我心中想到的典范,是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中写《古
代艺术史》的温克尔曼、写《拉奥孔》的莱辛这些人。他们沉醉古
希腊,细细摩挲,从中伸发出震动整个欧洲的现代阐释,直接呼唤
出了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贝多芬。在他们之前,德国是如
此落后在他们之后,德国文明光耀百世。而他们所做的,就是为
了现代而寻找古代。
我必须寻找曾经发生过伟大历史事件的文化现场。先让废墟
提醒自己,再由自己提醒更多的同胞:我们的土地上还保留着曾
经伟大的证据;直到今天,我们还与这些伟大的证据相邻而居。
不仅是曾经伟大的证据,而且还是失去伟大的证据。
这种感觉,即便是悲怆,也是宏伟的。带着这种感觉徘徊在
废墟间,耳目特别敏锐,联想特别丰富,最能确证作为一个从灾难
中跳出不久的中国文化人的身份。因此,表面上还是在看废墟,实
际上已经在问自己:我是谁?何以生长在这些废墟之间?
我知道,这已经有了写作的契机。
关于“一己笔触”和“世间话语”——
文学写作的基座是个体生命。
没有个体的集体,是一种纸扎的庞大、空洞的合唱、虚假的
一致,这是我们在“文革”时期天天忍无可忍的精神磨难,但在
“文革”结束这么多年后,还在延续。
我读过国际间很多以个人话语阐释大时间和大空间的杰作,
但在我们中国,几十年来培养成的很多“评论家”只会用集体话语
来批判个人话语,而他们心目中的集体话语,又不知形成于何时,
来自于何方。预计我的文章发表后迟早会遭到他们的批判,那么,
我干脆把个人话语呈现得更加透彻,不仅语言风格是个人的,而且
连选择标准、观察视角、思考方式、情感走向全然归向于一己仅
有。为了让普通读者明白这条写作路途,我还会故意把个人对家乡
生活的回忆文章穿插其间。我心中的中国,如同茅舍舟楫的家乡;
漫长的文明历史,如同童年无鞋的脚印。一切由我个人体验和吞
吐,一切皆是五尺之躯的偶撞、偶遇、偶感、偶思,绝不接受任何
异己的指摘。
用个人话语、一己笔触表述大时间和大空间,我已在一系列学
术著作中作过尝试,但要用文学的方式做得更加充分,必须通过更
大胆的实验。在这方面,支撑我的理论力量是利奥塔德关于“辉煌
叙事”(Grand narratives)的论述。利奥塔德认为,现代使“自
我”在文学中更加合法化了,但有两种呈现方法,一种是把自我放
置到一个具体模式中获得解释,可称之为“细琐叙事”(Little
narratives),另一种就是把自我放置到一系列重大基元性课题中获
得意义,那就是辉煌叙事了,自我已成了宏大背景中的一个角色。
宏大中的自我也就是一种世间存在,只有世间才是我最宏大
的背景。因此,我的这次写作,必须随着自己的脚步,走出沙龙呢
哝、酒吧喧嚣、茶馆清淡,走出一圈圈以各种名义筑造起来的围
墙,走向平民天地、寻常巷陌。
我要以超过学古文、学外文、学奥义、学僻论的艰辛,学会
YYePG, THE NEW EPAGE ERA
THX FOR UR READ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2-2004 22:18:28|来自:上海宝山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我回答得不清不爽。
他看我有点疲倦,让我早点休息,我也就关门进屋了。
门边有一个小窗,可以看到候场的古代武士还在月光下晃动。
我看着他们,似被什么吸住,一会儿觉得他们是虚幻的,一会儿又
觉得自己是虚幻的。他们让我站得很高,他们又让我变得很小,我
当然知道,这不是演员的力量。一样的月光,一样的地点,一样的
身高,一样的容貌,不是在前台而是在后台让我认祖,又让我疏
离。这是历史的后台,我漂泊旅舍的窗口,却让我躲闪,让我谛
听,让我发呆。
2
这些天我已领略了太多的沙漠和废墟,太多的寺庙和洞窟,都
是一样,让我躲闪,让我谛听,让我发呆。
我读过很多解释它们的规范文本,但一走到它们眼前就觉得
全然不对。写得并不错,但没有把最重要的东西写出来。最重要的
东西是什么?好像只能感觉,无法概括。一经概括,感受立即受
损,而且往往损及灵魂。
凭我对接受美学的研究,我知道,可靠的出路在于使自己感
觉与众多他人建立起一个“反馈流程”。今天的“众多他人”是一
个经历巨大灾难后重新苏醒的民族,我的父母之邦。灾难使我们感
到巨大的屈辱,灾难结束后的开放使我们获得了对比坐标,更加沉
重。
因此,我觉得,应该在考察途中说点什么,与同胞们建立起
一个“反馈流程”。
小房间的床头有一张破旧的小桌子,我弯腰从墙角的旅行袋
里取出几张稿纸,放在桌上,拿起钢笔,用左手支头想了一会儿,
然后在稿纸上面端正地写了四个字:文化苦旅。
历来我的许多兴奋,由笔尖而生。写下这四个字后,好像挖
开了一道小渠,一系列构思就源源不断地涌出来了。我在稿纸上勾
勾画画,定下一条条写作方针。当我瞌睡上床,已听到鸡鸣。
第二天近午醒来一看,几张稿纸上涂画得乱七八糟,最后勾
画出来的其实只剩下十六个字,那就是:
远祖废墟,
当代愁虑;
一己笔触,
世间话语。
这十六字,两个对子,背后包含的内容不少,多数带有挑战
性质,因此记忆深刻。我故意让它们与“文化苦旅”同韵,便于记
忆,其实它们后来一直指导着整本书的写作,因此不会忘记。
我需要把两个对子背后的挑战性内容交代一下。
关于“远祖废墟”和“当代愁虑”——
“文革”之后的文化焦点,主要在二十世纪的是非得失间徘徊。
对此我一直抱有歧见。我觉得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是非,很
难梳理得清。在兵荒马乱之中,虽然也出过一些杰出人物,但文化
整体已进入衰败化、应时化、实用化、政治化、极端化、琐碎化的
过程。我在撰写学术史论的时候,很少谈论中国的二十世纪,就是
这个道理。自从开始投入大规模的实地考察,我更明白了,我们需
要复兴的中华文明,应该以伟大的唐代为中枢,前后辐射。甚至再
往前推,推到绚丽而混乱的魏晋,推到气魄雄浑的秦汉,推到哲思
滔滔的战国。
YYePG, THE NEW EPAGE ERA
THX FOR UR READ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2-2004 22:18:44|来自:上海宝山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不是向古代遁逸,而是对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给予了更高
的历史期许。我相信,中国的改革开放,决不是回到“文革”之
前,也不是回到国民党统治时期,更不是回到晚清时期,而应该寻
找这个民族曾经有过的最高文化坐标。只有这种坐标,才是世界性
的坐标。
因此,我应该在这历史转型的关键时刻,带着当代愁虑,寻
找古代。
当时我心中想到的典范,是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中写《古
代艺术史》的温克尔曼、写《拉奥孔》的莱辛这些人。他们沉醉古
希腊,细细摩挲,从中伸发出震动整个欧洲的现代阐释,直接呼唤
出了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贝多芬。在他们之前,德国是如
此落后在他们之后,德国文明光耀百世。而他们所做的,就是为
了现代而寻找古代。
我必须寻找曾经发生过伟大历史事件的文化现场。先让废墟
提醒自己,再由自己提醒更多的同胞:我们的土地上还保留着曾
经伟大的证据;直到今天,我们还与这些伟大的证据相邻而居。
不仅是曾经伟大的证据,而且还是失去伟大的证据。
这种感觉,即便是悲怆,也是宏伟的。带着这种感觉徘徊在
废墟间,耳目特别敏锐,联想特别丰富,最能确证作为一个从灾难
中跳出不久的中国文化人的身份。因此,表面上还是在看废墟,实
际上已经在问自己:我是谁?何以生长在这些废墟之间?
我知道,这已经有了写作的契机。
关于“一己笔触”和“世间话语”——
文学写作的基座是个体生命。
没有个体的集体,是一种纸扎的庞大、空洞的合唱、虚假的
一致,这是我们在“文革”时期天天忍无可忍的精神磨难,但在
“文革”结束这么多年后,还在延续。
我读过国际间很多以个人话语阐释大时间和大空间的杰作,
但在我们中国,几十年来培养成的很多“评论家”只会用集体话语
来批判个人话语,而他们心目中的集体话语,又不知形成于何时,
来自于何方。预计我的文章发表后迟早会遭到他们的批判,那么,
我干脆把个人话语呈现得更加透彻,不仅语言风格是个人的,而且
连选择标准、观察视角、思考方式、情感走向全然归向于一己仅
有。为了让普通读者明白这条写作路途,我还会故意把个人对家乡
生活的回忆文章穿插其间。我心中的中国,如同茅舍舟楫的家乡;
漫长的文明历史,如同童年无鞋的脚印。一切由我个人体验和吞
吐,一切皆是五尺之躯的偶撞、偶遇、偶感、偶思,绝不接受任何
异己的指摘。
用个人话语、一己笔触表述大时间和大空间,我已在一系列学
术著作中作过尝试,但要用文学的方式做得更加充分,必须通过更
大胆的实验。在这方面,支撑我的理论力量是利奥塔德关于“辉煌
叙事”(Grand narratives)的论述。利奥塔德认为,现代使“自
我”在文学中更加合法化了,但有两种呈现方法,一种是把自我放
置到一个具体模式中获得解释,可称之为“细琐叙事”(Little
narratives),另一种就是把自我放置到一系列重大基元性课题中获
得意义,那就是辉煌叙事了,自我已成了宏大背景中的一个角色。
宏大中的自我也就是一种世间存在,只有世间才是我最宏大
的背景。因此,我的这次写作,必须随着自己的脚步,走出沙龙呢
哝、酒吧喧嚣、茶馆清淡,走出一圈圈以各种名义筑造起来的围
墙,走向平民天地、寻常巷陌。
我要以超过学古文、学外文、学奥义、学僻论的艰辛,学会
YYePG, THE NEW EPAGE ERA
THX FOR UR READ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2-2004 11:33:08|来自:上海宝山区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2-2004 14:49:24|来自:上海宝山区 | 显示全部楼层
3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2-2004 17:48:04|来自:上海宝山区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2-2004 01:48:52|来自:上海宝山区 | 显示全部楼层
<P>太长了~~~~~~~~~~~~~~~~~~~~~~~~~~</P><P>我才看到第5页,往后一翻,呀,30页.</P><P>得,这几天有事做了.</P><P>谢谢楼主.</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2-2004 11:21:37|来自:上海宝山区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大家慢慢看。。这两天有点事情还没有来得及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2005 00:10:41|来自:上海宝山区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文章啊!楼主辛苦了!多谢!我这就copy到我硬盘上去。哈哈哈。。。</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