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黄土豆

虚云老和尚-云居山方便开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11-2012 19:26:1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月初二日开示

佛灭度后,法住世间有三阶段: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

《善见论》云:‘由度女人出家,正法唯有五百岁。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法,正法还得一千年。问:千年已,正法为都灭那?答:不都灭,于千年中得三达智,复千年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那含,复千年中得斯陀含,复千年中得须陀洹,总得一万年,初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岁学而不得道。于一万岁后,一切经书文字灭尽,但现剃头袈裟法服而已。’

沩山老人说:‘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时遥。’

沩山老人在唐朝,去佛已千余年,是像法时期,一切事情变迁,水久虫生,法久成弊。

《付法藏经》云:‘阿难比丘,化诸众生,皆令度脱,最后至一竹林中,闻有比丘诵《法句经》
偈云: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

阿难闻已,惨然而叹,世间眼灭,何其速哉!烦恼诸恶,如何便起!违反圣数,自生妄想,此非佛语,不可修行。……汝今谛听,我演佛偈: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

尔时比丘,即向其师说阿难语,师告之曰:阿难老朽,智慧衰劣,言多错谬,不可信矣,如今但当如前而诵。

阿难后时,闻彼比丘犹诵前偈,……即入三昧,推求圣德,不见有人能回彼意,便作是言:异哉!无常甚大,劫猛散坏,如是无量圣贤,今诸世间,皆悉空旷,常处黑暗,怖畏中行,邪见炽盛,不善增长,诽谤如来,断绝正教,永当沉没,生死大河,开恶趣门,闭人天路,于无量劫,受诸苦恼,我于今日,宜入涅槃。’

《楞严经》指出:‘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关键词屏蔽],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经中说九生百世者,一生一百年,一世三十年,今去佛世二千余年,就是百世魔王出现之时。

佛灭不久,《法句经》偈就有诵为水潦鹤的,时至今日,其讹误更多了。
水潦鹤,就是鸳鸯鸟,见之有何意义;解生灭法,能离苦海,故有百岁不解,不如一日能解,所谓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也。

末法邪师,各各自谓是善知识,当参学的人,若无试金石,必从邪沦坠。只见境风浩浩,摧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末世求道,真不容易。沩山老人说:‘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友,如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孔子亦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好跟他学,不会带坏你,不相干的人,种种习气,臭不可闻,和他接近日久,自己也会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香染香,近臭染臭。善友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故宜亲近。末法行人,如我们者,比魔外的本领也比不上。

《楞严经》说:‘色阴尽者,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忽于半夜,在暗室中,见种种物。’
受阴尽者,能反观其面,各有十种禅那现境,叫著五十种阴魔,迷不自识的,则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老子说的,其中有精;和孔子说的,空空如也,是见到识阴的道理。罗汉五阴俱尽,已出三界;我们色阴未尽,与道相隔得远。我惭愧不过比你们痴长几岁,弄到一个虚名。你们以为我有什么长外,以我为宗,就苦了。我比《楞严》所说的妖魔外道都不如,比祖师更不如。所以每每教你们参学的,要带眼识人,又要有双好耳,听法能辨邪正,然后将所见所闻的,放进一个好肚里,比较他的是非得失,修行就不会走错路,不上伪善知识的当。

现正是末法时代,你到哪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又全经前后所说,著重在一个淫字。如经中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看《楞严经》若不归宗,跑马看花,就不中用,要读到烂熟,就能以后文消前文,以前文贯后文,前后照应,则全经义理,了然在目,依经作观,自得受用。古来行人,从此经悟道的很多,温州仙岩安禅师,因看‘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当时破句读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于此忽有悟入。后人语师云:‘破句读了也。’师云:‘此是我悟处。’毕生读之不易,人称之曰‘安楞严’。希望同参们,无论老少,常读《楞严》,此经是你随身善知识,时闻世尊说法,就和阿难作同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12 21:01:5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六月初三日开示

古人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这种苦楚,年轻人是不晓得的。

我们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眼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现在我老了,才知道老的苦,人老了就一天不如一天。我从云门出事后,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久已是一朝卧疾在床,众苦萦缠逼迫。朝夕思忖,前路茫茫,道业未成,生死不了,一口气不来,又要投生。

‘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
少年不修晚年就会如此。你我现在都是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就不要把这善根种子打失了。

洞山问僧:‘世间什么物最苦!’
僧云:‘地狱最苦!’
山云:‘不然,向此衣线下不明大事始是苦!’

能明大事,即无地狱因;故地狱未为苦,而不了自心最为苦也。想明大事,就要努力精进,不要悠悠忽忽,兀兀度时。白天应缘,遇事要作得主;白天能作主,梦中才作得主;梦中作得主,以至病中作得主,则临命终时才作得主。这几样作得主,是由平常能强作主宰而来的。能强作主宰,就易悟道了生死。不悟道,生死不能了;悟道不难,总要生死心切,具长远坚固向道之心,至死不退。今生能不退,虽未悟,来生再努力,何有不悟之理?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位位都是经过久远劫来,长期修习才成功的。我们生死心不切,不发长远心,病来知念生死,病好道念就退了。所以《楞严经》说:‘凡夫修行,如隔日疟’,病时有道,病退无道,无明起时如疟,退则好人,故要努力精进,生忏悔心,坚固心,不要今日三明日四,修行要一门深入,以一门为正,诸门为助。各修一门,彼此不互谤,谤法、轻法、慢法都不对。欲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互谤是佛法的衰相。佛子专心向道,痛念生死,衣不足,食不足,睡不足。

昔裴休丞相,送子出家,子是翰林,拜沩山佑祖,名法海,训以《警策箴》云:‘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别人睡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沩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养大众。有一天,他挑水挑得太累了,心里说,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回来时,沩山老人问他:‘你今天说什么话?
’法海答曰:‘没有说什么。’
后来沩山老人揭穿他心里的话,并说:‘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
所以出家人不管你出生怎样富贵,到了佛门,就要放下一切,专心向道,才算是本色禅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12 21:05:1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月十六日开示

佛说一大藏经,无非讲因果二字。详细分析起来,就无穷无尽。

营事比丘,宁自啖身肉,终不杂用三宝之物作衣钵饮食。

我以前化缘,随人欢喜布施,除多补少,颠颠倒倒的用。今在此妄作妄为,建法堂,起茅蓬,修厕所、牛栏等等,所用的钱,从何处来呢?

我守法令不敢剥削,不写信号召化缘,做什么功德,除铸铁瓦有人代化过缘也没有化够,他们监工拿去旁的地方用,我也不准,怕遭报应。

窑上烧砖,为修大殿用的,如拿去作别处用,也怕招因果。经上说:‘上物下用报应重,下物上用报应轻。’

如塑佛像的用作殿宇,作殿宇的用作僧寮,这是上物下用,相反的就是下物上用,上下之分要认真。年轻人修不修放在一边,因果要紧。

《云居山志》上载即庵慈觉禅师,蜀人,初出川行脚时,欲上云居,先宿瑶田庄,梦伽蓝安乐公告曰:‘汝昔在此山曾肩一担土,今来只有一粥缘。’

次日午后上山,晚粥罢,值旦过寮相诤,闻于寺司,凡新到例遭斥逐,觉心窃疑讶。逾十年,得法于卧龙先禅师,有南康太守张公,亦蜀人,与师亲旧,适云居虚席,请师开法,师欣然应之,以为前梦不验矣。

卜次日上山,当晚宿麦洲庄,忽然迁化,塔至今存焉。近为水湮,一石尚存。

他这件事迹,留给后人看,证明因果丝毫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12 21:13:2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月二十三日开示

办道这一法,说难也难,说易亦易,难与不难是对待法。

古人真实用心,一点不为难,因为此事本来现成,有什么难呢?信不及就为难了。
若真正为求了生脱死而办道,能把自身看轻,了身如幻,一切事情看得开,不被境转,办道就容易。
人没有不想学好,谁也想成圣贤,谁都怕入地狱,但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

很多人行起来就为难,何以呢?比如世人说好话,恭喜发财,富贵荣华,谁都喜欢;若说你家破人亡等不祥话,谁都不愿意。可见人人都想好,但何以偏向坏处跑呢?这只由放不下罢了。

古来各城市都有城隍庙,檐下挂一个大算盘,是要和人算善恶帐的。
有一匾额写道:‘你又来了’。
两柱有一副对联:‘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又:‘天堂有路,人人不肯去;地狱无门,个个要进来。’

凡人常动机谋弄巧妙,吃不得亏,事事都计较合算不合算。恶人谁也不敢接近,怕吃他的苦头,让他忍他散场了。但因果报应,天是不怕恶人的。我们坐禅念佛,本为了生死,由于无明贡高,不能忍辱,不除习气,虽有修行善因,还免不了苦果,生死不了,随业受报,所以说‘你又来了’。

本来在地狱受苦已毕时,十殿阎王吩咐过,叫你不要再来,再来没有好事。由于你放不下,所以依旧犯罪,去了又来。世人愚迷,作恶不行善,遂招苦果。出家人是不是想出苦呢?如不想脱苦,何必入空门,入空门则了无一物可得,万事皆休,还有什么天堂地狱。

但如不证得四大皆空,五阴非有,就不算得入空门。要入空门,最好多多研读《楞严经》。全经前前后后,所说不离五阴。其中开五阴而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内而身心,外而器界,不出色受想行识五阴。经中说凡说圣,说悟说魔,都是阐明五阴非有,教我们照破五蕴皆空,最后说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指出五阴魔邪,无一不是说五阴,色阴中淫色是生死根本,杀盗淫妄是地狱根本,五阴照空,即脱生死,不复轮回。

如何照呢?照是觉照,时时刻刻,依经所说,用智慧观照五阴,照得明明白白的,就见五蕴皆空了。
在观照之初,未能全无妄想,这不要紧。古人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若妄念一起,你能觉照,就不随妄转。不能觉照的,坐香怕腿痛,礼佛怕腰酸,躲懒偷安,天堂路不通,自然要进地狱。寒山大士诗云:‘人间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膝胧。似我何由居,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寒者寒冷,冷到夏天冰还未释,日出还雾,我这一片冰心,与君不同;
君若似我,就能到寒山中,否则寒山路不通。

学道之人,要见五蕴皆空,首先要灰心冷意,纵使炎天如烈火,难消冰雪冷心肠,才能与道相应。

昔闾丘胤出牧丹邱,临途之日,乃萦头痛,医莫能治,乃遇一禅师名丰干,言从天台山国清寺来,特此相访,乃命救疾。

师乃舒容而笑曰:‘身居四大,病从幻生,若欲除之,应须净水。’

时乃持净水上师,师乃噀之,须臾祛殄,乃谓胤曰:‘台州海岛岚毒,到日必须保护。’
胤乃问曰:‘未审彼地,当有何贤,堪为师仰?’
师曰:‘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之。寒山文殊,遁迹国清,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又似疯狂,或去或来,在国清寺,库院走使,厨中看火。’

师言讫辞去,胤乃进途,至任台州,不忘其事。到任三日后,亲往寺院,躬问禅宿,果合师言。
到国清寺,乃问寺众,丰干禅师院在何处?并拾得寒山子,现在何处?
道翘答曰:‘丰干禅师院在经藏后,即今无人住得,每有一虎,时来此吼,寒拾二人,现在厨中。’

僧引胤至丰干禅师院,开房唯见虎迹,遂至厨中灶前,见二人向火大笑,胤便礼拜,二人连声喝胤,自相把手,呵呵大笑叫唤,乃云:‘丰干饶舌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

僧徒奔集,递相惊讶,何故尊官礼二贫士!
时二人乃把手出寺,即归寒岩,胤乃重问僧曰:‘此二人肯止此寺否?’

乃令觅访,唤归寺安置。胤乃归郡,遂置净衣二对,香药等物持送供养。时二人更不返寺,使乃就岩送上。
寒山子高声喝曰:‘贼!贼!’
退入岩穴,乃云:‘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

拾得又迹沈无所。乃令僧道翘等,具往日行状,唯于竹木石壁书诗,并村墅人家厅壁上所书文句三百余首,及拾得于土地堂壁上所书偈言,并篡集成卷,流通世上。

据寒山自己说:‘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三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

又云:‘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
拾得诗云:‘有偈有千万,卒急述应难,若要相知者,但入天台山。岩中深处坐,说理及谈玄,共我不相见,对面似千山。’

寒山拾得的诗,流传到今,一向受人尊重,儒家亦多爱诵之。
他两大士出口成文,句句谈玄说理,不要把他作韵语读,若作韵语读,则对面隔千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013 22:31:0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月十六日开示

佛说一大藏经,无非讲因果二字。详细分析起来,就无穷无尽。

营事比丘,宁自啖身肉,终不杂用三宝之物作衣钵饮食。

我以前化缘,随人欢喜布施,除多补少,颠颠倒倒的用。今在此妄作妄为,建法堂,起茅蓬,修厕所、牛栏等等,所用的钱,从何处来呢?

我守法令不敢剥削,不写信号召化缘,做什么功德,除铸铁瓦有人代化过缘也没有化够,他们监工拿去旁的地方用,我也不准,怕遭报应。

窑上烧砖,为修大殿用的,如拿去作别处用,也怕招因果。经上说:‘上物下用报应重,下物上用报应轻。’

如塑佛像的用作殿宇,作殿宇的用作僧寮,这是上物下用,相反的就是下物上用,上下之分要认真。年轻人修不修放在一边,因果要紧。

《云居山志》上载即庵慈觉禅师,蜀人,初出川行脚时,欲上云居,先宿瑶田庄,梦伽蓝安乐公告曰:‘汝昔在此山曾肩一担土,今来只有一粥缘。’

次日午后上山,晚粥罢,值旦过寮相诤,闻于寺司,凡新到例遭斥逐,觉心窃疑讶。逾十年,得法于卧龙先禅师,有南康太守张公,亦蜀人,与师亲旧,适云居虚席,请师开法,师欣然应之,以为前梦不验矣。

卜次日上山,当晚宿麦洲庄,忽然迁化,塔至今存焉。近为水湮,一石尚存。

他这件事迹,留给后人看,证明因果丝毫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013 22:32:1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月二十三日开示

办道这一法,说难也难,说易亦易,难与不难是对待法。

古人真实用心,一点不为难,因为此事本来现成,有什么难呢?信不及就为难了。
若真正为求了生脱死而办道,能把自身看轻,了身如幻,一切事情看得开,不被境转,办道就容易。
人没有不想学好,谁也想成圣贤,谁都怕入地狱,但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

很多人行起来就为难,何以呢?比如世人说好话,恭喜发财,富贵荣华,谁都喜欢;若说你家破人亡等不祥话,谁都不愿意。可见人人都想好,但何以偏向坏处跑呢?这只由放不下罢了。

古来各城市都有城隍庙,檐下挂一个大算盘,是要和人算善恶帐的。
有一匾额写道:‘你又来了’。
两柱有一副对联:‘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又:‘天堂有路,人人不肯去;地狱无门,个个要进来。’

凡人常动机谋弄巧妙,吃不得亏,事事都计较合算不合算。恶人谁也不敢接近,怕吃他的苦头,让他忍他散场了。但因果报应,天是不怕恶人的。我们坐禅念佛,本为了生死,由于无明贡高,不能忍辱,不除习气,虽有修行善因,还免不了苦果,生死不了,随业受报,所以说‘你又来了’。

本来在地狱受苦已毕时,十殿阎王吩咐过,叫你不要再来,再来没有好事。由于你放不下,所以依旧犯罪,去了又来。世人愚迷,作恶不行善,遂招苦果。出家人是不是想出苦呢?如不想脱苦,何必入空门,入空门则了无一物可得,万事皆休,还有什么天堂地狱。

但如不证得四大皆空,五阴非有,就不算得入空门。要入空门,最好多多研读《楞严经》。全经前前后后,所说不离五阴。其中开五阴而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内而身心,外而器界,不出色受想行识五阴。经中说凡说圣,说悟说魔,都是阐明五阴非有,教我们照破五蕴皆空,最后说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指出五阴魔邪,无一不是说五阴,色阴中淫色是生死根本,杀盗淫妄是地狱根本,五阴照空,即脱生死,不复轮回。

如何照呢?照是觉照,时时刻刻,依经所说,用智慧观照五阴,照得明明白白的,就见五蕴皆空了。
在观照之初,未能全无妄想,这不要紧。古人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若妄念一起,你能觉照,就不随妄转。不能觉照的,坐香怕腿痛,礼佛怕腰酸,躲懒偷安,天堂路不通,自然要进地狱。寒山大士诗云:‘人间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膝胧。似我何由居,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寒者寒冷,冷到夏天冰还未释,日出还雾,我这一片冰心,与君不同;
君若似我,就能到寒山中,否则寒山路不通。

学道之人,要见五蕴皆空,首先要灰心冷意,纵使炎天如烈火,难消冰雪冷心肠,才能与道相应。

昔闾丘胤出牧丹邱,临途之日,乃萦头痛,医莫能治,乃遇一禅师名丰干,言从天台山国清寺来,特此相访,乃命救疾。

师乃舒容而笑曰:‘身居四大,病从幻生,若欲除之,应须净水。’

时乃持净水上师,师乃噀之,须臾祛殄,乃谓胤曰:‘台州海岛岚毒,到日必须保护。’
胤乃问曰:‘未审彼地,当有何贤,堪为师仰?’
师曰:‘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之。寒山文殊,遁迹国清,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又似疯狂,或去或来,在国清寺,库院走使,厨中看火。’

师言讫辞去,胤乃进途,至任台州,不忘其事。到任三日后,亲往寺院,躬问禅宿,果合师言。
到国清寺,乃问寺众,丰干禅师院在何处?并拾得寒山子,现在何处?
道翘答曰:‘丰干禅师院在经藏后,即今无人住得,每有一虎,时来此吼,寒拾二人,现在厨中。’

僧引胤至丰干禅师院,开房唯见虎迹,遂至厨中灶前,见二人向火大笑,胤便礼拜,二人连声喝胤,自相把手,呵呵大笑叫唤,乃云:‘丰干饶舌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

僧徒奔集,递相惊讶,何故尊官礼二贫士!
时二人乃把手出寺,即归寒岩,胤乃重问僧曰:‘此二人肯止此寺否?’

乃令觅访,唤归寺安置。胤乃归郡,遂置净衣二对,香药等物持送供养。时二人更不返寺,使乃就岩送上。
寒山子高声喝曰:‘贼!贼!’
退入岩穴,乃云:‘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

拾得又迹沈无所。乃令僧道翘等,具往日行状,唯于竹木石壁书诗,并村墅人家厅壁上所书文句三百余首,及拾得于土地堂壁上所书偈言,并篡集成卷,流通世上。

据寒山自己说:‘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三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

又云:‘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
拾得诗云:‘有偈有千万,卒急述应难,若要相知者,但入天台山。岩中深处坐,说理及谈玄,共我不相见,对面似千山。’

寒山拾得的诗,流传到今,一向受人尊重,儒家亦多爱诵之。
他两大士出口成文,句句谈玄说理,不要把他作韵语读,若作韵语读,则对面隔千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013 22:32:4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月二十五日开示

地藏王菩萨发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一切菩萨也如此发心,我们每天晚殿,也如此发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凡佛弟子无不发此誓愿,证果深浅大小不同,皆由愿力深浅,依愿行持大小而定。
佛由众生修成,众生能依愿行持,就是菩萨,就能成佛。既然成佛人人有份,何以一切菩萨发愿度众生,度来度去总度不尽呢?

因众生之众字,由三个字合成,三人成众,众生之数,无穷无尽,十法界中,除佛法界外,其余九法界都属众生,上三界是圣人,已出生死苦海,不受轮回;余六界都未出生死,九法界内有三圣法界尚有微细习气未尽,所以都属众生。

习气有深浅,上三界浅,下六界深,习气深重,业障众故,故叫苦恼众生。
这些众生,死去生来,不得休息,势难穷尽,其数量亦复难知。

嵩岳元圭禅师对岳神说:‘佛七能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道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

又说:‘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是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且无一人能主有法。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既众生界本无增减,则度众生亦无所谓尽不尽也。’

《六祖坛经》解释四弘誓愿曰:‘众生无边誓愿度,……所谓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又烦恼无尽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是也。又法门无量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佛道无上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

佛果禅师曰:‘究竟佛亦不立,唤甚作众生,菩提亦不立,唤甚作烦恼。’

翛然永脱,应时纳枯,古人如此说话,何以我们做不到呢?只是不肯除习气,放不下,作不得主,没有觉照,在不妄中自生虚妄,但能动静忘怀,则水清月现了。

政和二年,嘉州奏风雷折古树,中有定僧,爪发被体,诏舆至禁中,译经三藏金总持,令击金以觉之。询其名,
曰:‘我庐山远法师弟慧持也,因游峨眉至此。’
问欲何归?
曰:‘陈留古树中。’诏以礼送之,因图形制赞云:‘七百年来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争如只履西归去,生死何劳木作皮!’
达摩祖师,梁朝普通七年,由西天航海到中国,因梁武帝问法机缘不契,便渡江,居洛阳少林寺,面壁而坐,越九年,以正法眼藏(读音zang,不是躲藏的藏),传付二祖,化缘既毕,遂端居而逝,葬熊耳山,起塔少林寺。其年,魏使宋云从天竺经葱岭回,觅祖手携只履,翩翩而逝。云问师何往?师曰:‘西天去。’云归,具说其事,及门人启圹,棺空,惟只履存焉。

诏取遗履少林寺供养。后人图祖师像,亦画手携只履。达摩面壁,慧持入定,功夫深浅不同,七百年定功,不可谓不深矣,犹不及只履西归。我们比慧持定功,又相隔甚远。定功一点都没有,怎能度众生呢?努力放下用功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3-2013 00:14:1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月二十七日开示

佛未出世时,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的外道,印度计有九十六种,谓外道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师弟之数相加,共九十六也。

又称九十五种外道者,谓九十六种中,有一与佛法通,故除去此一而称九十五也。
九十五种外道,各各宗旨不同、都说修行,理路都搞不清楚,议论颠颠倒倒,还有人跟他学。

中国古代轩辕黄帝,访崆洞山广成子,也说修道;伏羲画八卦,也说是道;李老君为周朝柱下史,也讲道。
中外古今讲道的人很多而有浅深不同,与佛相较就差得很远。

谈起佛教的缘由是这样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姓刹利,父净饭王,母摩耶。刹利氏自天地更始,阎浮州初辟以来,世代为王。
佛历劫修行,值燃灯佛授记,于此劫作佛,后于迦叶佛世,以菩萨成道,上生睹史陀天,名护明大士。及应运时,乃降神于摩耶。当此土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初八日,自摩耶右肋诞生,生时放大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承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年十九,二月八日,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复何遇?即游四门,见老病死等事,心生悲厌,作是思惟,此老病死,终可厌离。于是夜子时,有净居天人,于窗隔中,叉手言曰:‘出家时至,可去矣!’

于是诸天捧所乘马足,超然淩虚,逾城而去。曰:‘不断八苦,不成无上菩提,不转法轮,终不还也。’入檀特山修道。

始于阿蓝迦蓝处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学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然后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

二月八日,世尊前行至波罗奈国鹿野宛中,度五比丘,初为憍陈如说四圣谛法,汝今应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当佛三转四谛十二法轮时,憍陈如得法眼净。世尊重为四人广说四谛,亦得法眼净。时五人白佛,欲求出家,世尊呼彼五人:‘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门。’

佛复为说五阴无常,苦空无我,皆漏尽意解,成阿罗汉,于是世间始有五阿罗汉。

以后又度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此一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后承佛之度化而得证果。于是感佛之恩,一一法会,常随不离,故诸经之首,列众多云千二百五十人俱。

我们跟佛学,现在都是出了家,但出家有四种: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参法侣,心犹顾恋。
二、身在家心出家,虽然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
三、身心俱出家,于诸欲境,心无顾恋。
四: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心生耽染。


我们自己检查一下,看这四料简中是哪一类呢?我惭愧,身虽出家,几十年骗佛饭吃,表面出了家,内心未入道,未证实相理体,未能四大皆空,未能如如不动,这就是心未出家,我就是这样苦恼,还有和我一样的,可见身心俱出家就为难了。

古来身在家心出家的的大居士,如印度的维摩诘,月上女,末利夫人,韦提希夫人;
中国的庞蕴,宋仁宗,张襄阳,都是深通佛法,居尘不染尘。身心俱出家的大祖师多了,都是佛门模范,为后人钦式,弘法利生,作大佛事,功德无量。其身心俱不出家的就不要说了。

真出家的实在难,能成大器的更不易。

扣冰古佛说:‘古圣修行,须凭苦节。’
黄檗老人说:‘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故出家人能做到底也不容易。了生脱死,门路很多,《楞严经》有二十五圆通,就有二十五法门,门路虽多,总不出宗、教、律、净
宗是禅宗,教是讲经,律是持戒,净是念佛,这四法最当机。

禅宗虽是直下明心见性,动静一如,头头是道。就禅来说,差别也多,还有邪正大小,种种不一。
讲经也一样,要到大开圆解,一念三千,性相融通,事理无碍,念佛亦要念到一心不乱,当下亲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入萨婆若海。
一切法门,都离不了持戒。

《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如不断杀,必落神通;如不断偷,必落邪道;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雪,自不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佛门旧制,比丘出家,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许听教参禅。何以如此呢?
因为修行以戒为体,戒是出生死的护身符。没有戒,在生死苦海中就会沉沦汩没。佛曾以戒喻渡海浮囊,不能有丝毫破损,浮囊稍破,必定沉溺。

所以宗、教、净三宗,及一切法门,都以戒为先。
但戒定慧三法不能偏废。要三法圆融,才得无碍。持戒若不明开遮,不通大小乘,不识因时制宜,种种妙用,死死守戒,固执不精,成为错路修行。
三学圆明,才得上上戒品。种种法门,皆不出一心。所以一法通则万法通,头头物物尽圆融;一法不通则一切不通,头头物物黑洞洞。

一心不生,万法俱悉。能如是降伏其心,则参禅也好,念佛也好,讲经说法,世出世间,头头是道,随处无生,随处无念;有念有生,就不是了。
修行人要先除我相,若无我相,诸妄顿亡。我执既除,更除法执,我执粗,法执细。平常讲话,开口就是说我什么,我什么,若无我则什么都瓦解冰消,哪一法都无碍。由能无我,也就无人,习气毛病也无有了。既为佛子正信出家,求出离法,就要努力忘我,勿为境转,勿在烦恼中过日子。

佛子若不降伏其心,则一念错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救头燃,严守律仪,如保护渡海浮囊,不容有一点破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2014 08:09:3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修行证三果,(附图,真正修行人的风采,住茅棚、饮山泉、吃山果、夜不倒单、禅坐于岩石QQ280791226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14 10:33:2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月初八日开示

我是一个闲人,常住什么事都与我不相干,与大众有缘,在堂里摆摆闲谈。

百丈大智老人,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来,多居律寺,虽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度,于是别立禅居。古人一片婆心,为了培育人才,而定规矩,立次序。时至今日,认为这一套是老腐败,压制人才,要铲除它,打倒它,若留恋旧规矩的就是脑筋未醒。新旧二法,彼此冲突,今古不相容。

佛世制戒,为除习气。法流东土,因时制宜。百丈创清规,用以辅助戒律而设。既有规矩,得成方圆,一举一动,不越雷池一步,一切威仪次序,人情礼节,动止施为,勤除习气。
百丈清规,至今千多年,水久虫生,法久成弊,世道不古,借清规舞弊。所以有人起来反对,另创新规矩。

究竟是规矩不好,还是人不好呢?
若人不好,有再好规矩也无用;
若人好,何用更立什么新规矩呢?

可见规矩本无好丑,只是人有好丑罢了。禅和子参禅,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一切在我,法法皆妙。我若不好,什么法都会成弊。
世间法也是一样,法本不坏,由于人心坏,习气多,好法都成为坏法了。

凡事能三思而后行,就不至于胡作妄为。
立法不是死的,如医生一样,要对症下药,药不对症,就要吃死人,所以医生治病,死执古方是不行的。
古云:‘药无贵贱,愈病者良。’先圣建丛林,立清规,定次序,安职位,如国家立法一般,非常周密。今天七月初八日,诸位职事首领,照丛林规矩,要到方丈向和尚客客气气的退职。这里不是丛林,又无钟板,何以要搞这套把戏呢?我是一个野人,什么事都与我不相干,还和你颠倒什么?你们说也有理,认为职事有请就有退,是老规矩。

每年正月初八、七月初八都是退职日子;初十请职,十二复职,十三送职,十六出堂;当职当了一期,辛辛苦苦,退了职,好歇歇气。丛林下小请职、大请职等等规矩很好,初发心的可以参学参学。请职有序职、列职先后次序,又有有请有退,有请无退之别。肯发心的人,不管这些。古来丛林住持,由国家送的多,公举的也有,但不多,现代没有这把戏。住持一当就不退,就在方丈养老,当家也是一当当几十年。

天宁寺定老和尚,传几位法徒,高朗当家当到死,冶开和尚当都监许多年,光绪二十一年当方丈当到死,英与和尚光绪十二年当方丈当到死,霜亭和尚,光绪二十二年受戒,直到方丈,几十年没有退职,还不是由你发心。妙湛当司水二十一年,当维那十八年,后升首座没有退。湖南超胜,在江天寺当僧值十三年,别人退职他不退,常住大众欢喜他,说他是活菩萨。丛林下的把戏会用就好,不会用就变成死法。

大家有缘在一块,有粥吃粥,有饭吃饭,出坡开田,如自己小庙一样,有什么职可请?有什么职可退?有什么班首班脚呢?放下吧,不要玩这套假把戏了。
还讲什么方丈、扁丈等等空话,我只是吃空饭,和你们一样,向我退职做什么?

昔有一老宿,蓄一童子,并不知规则。一日,有一行脚僧到,乃教童子礼仪。晚间老宿外归,遂去问讯。老宿讶,问童子‘阿谁教你?’
童曰:‘堂中某上座。’
老宿唤僧来问:‘上座傍家行脚,是什么心行,这童子养来二三年了,幸自可怜生,谁教上座教坏伊,装来装起,去!’
黄昏雨淋淋地被赶出。

法眼云:‘古人凭什么显露些子家风甚怪,且道意在于何?一有动作威仪,就不是本来面目了,圣也不可得,何凡之有?腾腾任运,动静无心,圣凡能所,智慧愚痴,烦恼菩提,皆是如如之道。’
大众会得么?执著便刺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