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黄土豆

虚云老和尚-云居山方便开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0-8-2012 21:54:0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十八日开示

《禅门日诵》上载有憨山大师《费闲歌》十首,讲十件难事。
这十件事办不到,就是空费力,就是闲无用,故曰《费闲歌》。

若把这十事做到,就了生死。十件难事是:
1) 体道难,
2) 守规难,
3) 遇师难,
4) 出尘难,
5) 实心难,
6) 悟道难,
7) 守关难,
8) 信心难,
9) 敬心难,
10) 解经难。

我与古人一比,自知惭愧,不敢多舂壳子。别人把我当古董看待,以为我有道德,我不敢多说话,别人认为我装憨,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并非我客气。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内心的惭愧谁能知道呢?我骗佛饭吃,比你们多几年,你们不相信苦恼业障,我的苦恼又说不出,现在只吃空饭,讲话也讲不好,讲的又不是自己的,只是前人的典章,或诸方的口水,都是眼见耳闻的,自己肚里一点也没有。

古圣前贤,千佛万佛,传一心印,不说一语,佛祖相传,无非如此。古人说得到行得到,别人不知我的苦恼,还以为了不得,明眼人会说我,你何不自己讲讲自己。

前天杭州某人来一封隐名信指责我说:‘抑其有以宗匠自命者,咸多墨守偏空,纵有满腹知解,对本分上一点不能相应。阿附权贵,广收门徒,虽名喧一时,亦不足重。……故有秘戒不许滥传于不道不明不圣不贤之人,若遇其人而不传,则必受其殃;若传非其人,亦受其殃。未审大师遇有应传而不传,不应传而传者之事否?(按传者传法也)……一、和尚蓄须,沙门败类,开千古破戒之风,留后人讥讽之玷;二、云门事变,不明事机,徒以宿业果报而自慰,造成三僧失踪,一僧身亡。

有此二事,足以证明大师功过深浅矣。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这封信指责我,就是我的善知识。我很感谢他,可惜他的信不署名,又没有回信地址。他说:‘盖以大师之神明,当可知也,倘有缘分,请一回示为祷。’  因此,我写信到杭州托心文法师打听这封信是谁写的,想和他通个信。他说我以宗匠自命,又说就学人所知者,其能行解相应作法门之龙象,不愧为人天眼目者,舍大师其谁能当之等语。他最初责我以宗匠自命,我何尝敢以宗匠自命;继又赞叹我舍大师其谁能当之,这些话我实不敢当。问我传法之事,我自己应不应得法也不知,哪里敢说传不传呢?谈到和尚蓄须这件事,旁人对我是不清楚的,我初出家时,误学头陀留须发带金箍。那时不明教理,早就错了,后来被善知识一骂就剃了,以后每年剃一次头,每逢除夕洗一次脚,平生不洗澡,既然一年才剃一次头,平常不剃头,就不剃胡子,我不是有意养胡子的。照佛制度,应该剃除须发,中土风俗,以须眉男子为大丈夫相,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中土祖师亦有顺俗留胡子的。说到云门事变,责我不明事机,这事亦与我无干,谁失踪,谁身亡,我也不知,古来酬还夙业果报而罹难的祖师很多。以上的话,由于我放不下而说的,平常会说古人的话来劝人,遇到境界,自己就打不开,真所谓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我长年害病,无力行持,不能如古人那样要死就死,要活就活,来去自由。初发心同参们,不要提我的虚名,不要听我的空话,要各人自己努力。自不努力,向外求人,都靠不住的。行持不限出家在家,都是一样。

讲个典章你们听,云南有一位秤锤祖师,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东门外。父母去世,遗下财产田园,生活过得很好,勤俭劳动,自种菜蔬出卖作零用。妻年轻貌美,好吃懒做,和野汉子私通,蔡虽明知此事也不说她,日子久了,她更胆大,天天和野汉子私通,毫无顾忌了。有一天,蔡很早就出门卖菜,预计野汉尚未离家,就买好酒肉带回家,这时野汉尚未离去,只好躲在床下。蔡入厨弄饭菜,妻觉得不好意思,就去洗脸并帮丈夫弄菜。饭菜弄好了,蔡叫她摆碗筷,她摆了两套碗筷,

蔡叫她摆三套:‘我今天请客。’
她摆好了,蔡叫她请客出来喝酒。
她说:‘客在哪里?’
蔡曰:‘在房里。’
她说:‘你不要说鬼话,房里哪里有客?’
蔡说:‘不要紧,不要害怕,你请他出来好了,若不出来,我就给他一刀。’

妻不得已,就叫野汉子出来。蔡请野汉子上座,向他敬酒,野汉子以为有毒不敢喝,蔡先喝了再请他喝,野汉子才放心。酒菜吃饱了,蔡向野汉子叩头三拜,说,今天好姻缘,我妻年轻,无人招呼,得你照顾很好,我的家财和我的妻都交给你,请收下吧。妻和野汉子都不肯,蔡持刀说,你们不答应,我就要你们的命,二人没法,只好答应下来。蔡于是只身空手出门,往长松山西林庵出家,一面修行,一面种菜,后来用功有了见地。再说野汉子财色双收以后,好吃懒做,老婆天天挨打挨骂,吃不消,她悔恨了,跑到西林庵请蔡回家,想重寻旧好,蔡不理她。后来野汉子把家财吃光了,弄到她讨饭无路,她想起蔡的恩情,想报答他。蔡平常好吃昆阳的金丝鲤鱼,她弄好一盘金丝鲤鱼,送到西林庵给蔡吃。

蔡收下说:‘我领了你的情了,这些鱼我拿去放生!’
妻曰:‘鱼已煮熟了,不能放生。’
蔡即将鱼放在水里,鱼都活了,直到现在,昆明黑龙潭古迹,还有这种鱼。

蔡是俗人,对妻财子禄能放得下,所以修道能成功。
奉劝各位,都把万缘放下,努力修行,期成圣果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9-2012 04:42:3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五月二十日开示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

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既然说识得心无寸土,那就算了,何必还说许多名堂,什么三归五戒,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等,说这多法门,无非对治众生的心而已。

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给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众生无量劫来,被无明烦恼污染了真心,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不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今欲返本还原,要先调身,断除习气,把粗心变为细心。从有为到无为,在自性清净身上用功。行住坐卧,一天到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小心谨慎,断除习气。胆要大,心要细,胆大包身,不被境转,心细则气细,否则粗心浮气。

这种情形可以自己检查,一般人在劳苦奔波忙忙碌碌时,就气喘息粗,有定力功夫的人,再忙也不喘气,一天到晚,总是心平气和的

一心不乱就是定。妄无本体,有定就无妄,就能复本心源。功夫从外头做起,先讲威仪教相,行住坐卧都有威仪。不要说忙得要死,还讲什么威仪。既然作如来之弟子,先圣之宗亲,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就要做到任他波涛浪起,振锡杖以腾空,假使十大魔军,闻名而归正道,怎能因为忙了就不讲威仪呢?

昔日浮山远录公谓其首座曰:‘所以治心,须求妙悟。悟则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矣。’‘以此治心,心自灵妙,然后导物,孰不从化?’所以有眼的人,看你一举一动,威仪怎样,就知你有道无道。佛在世时,舍利弗初为婆罗门,路逢马胜比丘,见他威仪很好,心生恭敬,从之问法。马胜比丘说:‘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闻偈得法眼净,归与亲友目连宣说偈言,亦得法眼净,即时各将弟于一百,往诣竹园求愿出家。佛呼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被身,即成沙门。你看马胜比丘行路威仪好,便成如是功德。这就是以威仪导物,孰不从化的例子。初发心的同参们,要向古人习学,一心观照自己,行住坐卧,二六时中,一切无心,不被物转。若不如此,不守本分,随妄流转,何异俗人?虽说出家办道,都是空话,各人留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12 00:17:3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二十一日开示

《楞严经》上佛说:‘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我们和佛就如此不同。

《楞严》一经,由阿难发起,作我们的模范。全经著重说淫字,由这淫字,说出很多文章来。
最初由阿难示现,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佛应阿难之请,就说出一部《楞严经》来。

阿难遇摩登伽女,并非做不得主,这是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关键词屏蔽]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所以说:‘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还爱为基。’

世人有在家,有出家,有为道,有不为道,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滚来滚去。

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
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如经所说:‘南阎浮提众生,以财为命。’人的投生,起首由于[关键词屏蔽],及至出生后,就以财为主。广慧和尚劝人疏于财利,谓‘一切罪业,皆因财宝所生’,所以五欲第一个字就是财。人有了钱财,才有衣食住,才想女色娶妻妾,人若无财,什么事都办不成,可见财的厉害了。

世人总以有财为乐,无财为苦,无财想有财,少财想多财,有了白银,又想黄金,不会知足的。
既为自己打算,又为子孙打算,一生辛苦都为钱忙。不知有钱难买子孙贤,无常一到,分文都带不去,极少能把钱财看穿的。

从前有三个乞丐,一人手上拿一条蛇,一人手上拿一个莲华落,一人手上拿一个粪袋,同时行路,看见地上一文钱,头一个乞丐看见就拾起这文钱,
第二个说:‘我先看见的,这文钱应该归我。’
第三个也说:‘我先看见的,这文钱应该归我。’

三个乞丐就为这一文钱,在路上打起来。衙门差人经过,看见他们打得凶,恐怕打出人命,就把三人带进衙门见官,判断是非。官坐堂上,问明原由,便说道:‘这一文钱作不得什么用,不要争了。’
三人都说:‘我穷到一文钱都没有,对此一文怎能不争。’
官说:‘你们各自说出穷的情形,待我看哪个最穷,就判这文钱归哪个。’

第一个说:‘我最穷了,屋漏见青天,衣破无线联,枕的是土砖,盖的是草垫。’
第二个说:‘我比他更穷,青天是我屋,衣裳无半幅,枕的是拳头,盖的是筋骨。’
第三个说:‘他们都不如我这样穷,我一饿数十天,一睡大半年,死得不闭眼,只为这文钱。’

官听了大笑。这出戏是讥贪官污吏的,世尊说法,讲钱迷人的多得无比,出家也很多被钱迷的。
从前是钱,现在是纸,更累死了,离了它就不能过日。你要生产就要有工具,没有钱买不到工具,就种不出东西,我们整天忙,是不是也为这文钱呢?

世人衣食足了之后,又贪色,这个色字不知害了多少人,古来帝王由于贪色而致亡国的也不少。昔夏桀伐有施,得妹喜为妻,由此荒淫无道,为商汤所灭。商朝的纣王爱妲己,嗜酒好色,暴虐无道,周武王伐之,兵败自焚死。古时没有电话电报,边防告警,则举烽燧。其方法是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皋,桔皋头上有笼,中置薪草,有寇即举火燃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此台烽燧既作,邻台即相继递举,以告戍守之兵。周幽王宠褒姒,不好笑。王百计悦之,仍不笑,王乃举烽火以征诸侯,诸侯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后西夷犬戎入寇,王举火征兵,诸侯不至,犬戎遂弑王于俪山之下,并执褒姒以去。这事叫烽火戏诸侯,贪色之祸,无量无边,说不完了。

利和名是相连的,名有好有坏,或是流芳百世,或是遗臭万年。

三皇五帝是圣君贤王的典型,禹受治水之命,八年于外劳心焦思,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遂竟全功,乃定九州之贡赋,立五服之制,四夷宾服。
汤王出,见罗者方祝曰:‘从天下者,从地出者,四方来者,皆入吾罗。’
汤曰:‘嘻,尽之矣!’乃命解其三面,留其一面,而告之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不用命者,乃入吾网。’

这就是圣君贤王流芳百世的德泽。王莽、曹操、秦桧等就遗臭万年。诸佛菩萨,诸大祖师,有真道德,虽不求名而名留千古,善星比丘,宝莲香比丘尼,生堕地狱,罪业深重,自然遗臭万年。

这个名真害人,说你好,有道德,难行能行,就欢喜,就是好名;被骂就不高兴,也是为名。说好不好,总被名转。眼前枪易躲,背后箭难防。从前禅堂午后吃了点心粥,有礼佛的,有到监值察开茶话会的,说你的功夫用得好,就生欢喜,说不好,脸就放下来了。

讲小座也是一样,说你好就欢喜,说你不好就不愿意,也是被名转

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饥,心定菜根香。如潭州龙山和尚那样

‘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

世人贪食,专在酸甜苦辣咸淡甘辛里打滚,各求珍馐美味,肆意伤生害命以资口腹。也有吃素的人,弄斋菜还叫荤菜名,什么捆鸡、油肉丸等等名目,这是习气不忘,杀心还在,虽不是真吃荤也犯了戒了。

睡觉更了不得了,贪睡的人更多了,一年三百六十日,一天二十四小时,白天做事,夜里睡觉,平均一年睡了一百八十天。可见睡觉这事,浪费不少光阴,真是害死人。

真修行人爱惜光阴,依《佛遗教经》说:
‘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故有睡用圆枕及不倒单等法克服睡魔的。不发道心,不知惭愧,好吃懒做的人,特别贪睡。左边睡醒了又右边睡,而且日以继夜的睡,看经听法,坐香念佛都睡,把大好光阴全都浪费了,究竟出家所为何事呢?

古德云:‘闻钟卧不起,护法善神嗔。现世灭福慧,死后堕蛇身。’
沩山老人云:‘如斯之见,盖为初心情情,饕餮因循,荏苒人间,遂成疏野。’
又说:‘感伤叹讶,哀哉切心,岂可缄言,递相警策。’

希望有心求道,愿出生死的人,切勿再被五欲七情所转,努力勤修,莫空过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1-2012 21:33:3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二十三日开示

世上军令严肃,令行如山倒,谁也不能违它。

佛所说法,亦如军令一般,为佛弟子,只有依教奉行,决不能丝毫违犯。
前几天说的布萨时上座对沙弥说:「汝等各净身口意,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
既已出家,就要痛念生死,如救头燃,怎敢放逸呢? 勤学经律论三藏圣教,寻求了生脱死的途径和方法。

经、律、论名为三藏者,因此三者皆包藏文义也。 经说定学,律说戒学,论说慧学,故三藏亦即三学。
梵语素旦缆藏,或曰修多罗藏,译曰綖,谓佛之言说,能贯穿诸法,如綖之贯花鬘也。
又译曰经,经者具常、法二义,且经之持纬,恰具綖义。
梵语毗奈耶那藏,或曰毗尼藏,译曰灭,谓灭三业过非也。
梵语阿毗达摩藏,旧作阿毗昙藏,译曰对法,以对观真理之胜智而名;又译无比法,谓胜智无比也;别名优婆提舍,译曰论,论诸法之性相而生胜智,故别名为论。

既受三坛大戒者,便是大丈夫和菩萨,又发了菩提心,就要做大丈夫和菩萨的事。 梵语菩提,此译为道,道者是心是理,心之妙理,体同虚空,遍三界十方,包罗万象。 发如是菩提心,就是菩萨大丈夫。 诸佛慈悲说三乘法,重重指明。 就戒律言,佛制比丘,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许听教参禅,可见学戒守戒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

《梵网》律有十重四十八轻,犯十重是波罗夷罪,波罗夷此译为弃,或曰退没,或曰不共住,或曰堕不如意处,或曰断头,无余他胜等,是戒律中最严重之罪也。 律中有开有遮,小乘与大乘不同。 开者许之义,遮者止之义;许作曰开,禁作曰遮。 开要看时节因缘,是额外方便,没有因缘是不开的;遮则一遮永遮。 小乘与大乘有很多相反的,小乘持即大乘犯,大乘持即小乘犯,其详细条章,可看毗尼止持作持等书

具足戒中,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分为五篇:
一曰波罗夷罪,译曰断头,其罪最重,如断头不能复生,不复得为比丘也;此篇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
二曰僧残罪,梵名僧伽婆尸沙,僧者僧伽之略,残为婆尸沙之译,谓比丘犯此戒,殆濒于死,仅有残余之命,因此而向于僧众忏悔此罪,以全残命,故名僧残;此篇比丘有十三戒,比丘尼有十七戒。
三曰波逸提罪,译曰堕,谓堕地狱也;此篇比丘有一百二十四戒,比丘尼有二百八戒。
四曰提舍尼罪,具云波罗提舍,译曰向彼悔,向他比丘忏悔罪便得灭也;此篇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
五曰突吉罗罪,译曰恶作,其罪轻;此篇比丘有百众学法,另有二不定法,七灭净法,共一百九戒,比丘尼有百众学法,七灭净法,比丘除在三际四威仪中严守二百五十戒成三千威仪外,还要在二六时中遵照《毗尼日用》持诵五十三咒,如是降伏其心,制身不行,又有三聚圆戒之说,每一戒皆具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之三聚也。 如不杀生一戒即具三聚者,谓离杀生之恶是摄律仪,为长慈悲心是摄善法,为保护众生是摄众生。

《楞严经》云:「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是真脱,不酬还宿债,不游三界。」小乘有因缘可吃牛奶,菩萨吃不得,丝绵裘毳等亦然。 这是小乘大乘开遮持犯的不同。 又比丘不拿银钱,不存一米,​​不吃隔宿饮食,当天化饭吃不完的不留;菩萨开了拿银钱不犯。 酒是五根本戒之遮重戒,大乘小乘不准开;惟大病非酒不治者,白众后可用。 戒律开遮因缘微细,要深入研究才能明白。

佛门兴衰,由于有戒无戒,犯戒比丘,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 所以佛将入灭说《涅槃经),叫末世比丘以戒为师,则佛法久住。 佛又说四依法,
一、粪扫衣,
二、常乞食,
三、树下坐,
四、腐烂药。
此四种法是入道因缘,为上根利器所依止,故名行四依,又名四圣种,此法能入圣道,为圣之种,

粪扫衣又名衲衣,凡火烧、牛嚼、鼠咬、死人衣、月水衣,为人所弃与拾粪之秽物同者,比丘拾之,浣洗缝治为衣,曰粪扫衣;又补衲粪扫之衣片而着用之,故曰衲衣。 比丘着此粪扫衣,不更用檀越布施之衣,在于离贪着也。

乞食,梵云分卫,《十二头陀经》曰:「食有三种,一受请食,二众僧食,三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诸漏因缘。所以者何?受请食者,若得请,便言我有福德好人;若不请,则嫌恨彼,或自鄙薄,是贪忧法,则能障道。若僧食者,当随众法,请主事人,料理僧事,心则散乱,妨废行道,有如是恼乱因缘,应受乞食法。」

树下坐,不住房屋,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也。

腐烂药者,比丘有病不请医,不吃新药,只拾别人所弃之腐烂来吃,病医得好不好,听其自然。

今世比丘,谁能守之,一有疾病,中医西医,特效药,滋补品都来了,四依法久无人行了。

梵语比丘,此云除馑,又云乞士、破恶、怖魔。 比丘为世福田,人若供一饭,闻一法,能除一切饥谨之灾,故曰除馑。 云乞士者,上从如来乞法以长慧,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

乞法谓乞​​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六道品之法也。 破恶是把身口意所造十恶业破除之,转为十善业也。 怖魔谓比丘出家,脱离魔眷,魔震动惊怖也。 我们既成了比丘,谁能名符其实为真比丘呢? 既出家为了生死,就要依法行持,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不要留恋世上的贪嗔痴爱,不要人我是非,好吃懒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1-2012 21:34:0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二十六日开示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
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

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世法佛法都是一样,要学而时习之。

佛法是体,世法是用。 体是理,是真谛;用是事,是俗谛。
要知二谛圆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 如离体表用,是凡夫凡情;离事讲心,是不明心地。 真俗二谛,名目很多,真是体,俗是用;戒定慧体用都得,都是一个心地中生出种种名字,若能融会贯通,则条条大路通长安。

昔有僧问赵州,如何是道? 师曰:「墙外的!」
曰:「不问这个道。」
师曰:「你问哪个道?」
曰:「大道!」
师曰:「大路通长安!」

这里说的是什么话呢? 请参究参究。 哪个是道,会过来的处处都是佛法、不明白就滞在名相上,一夭到晚劳碌奔波,种田博饭吃,与俗人何异。 现在世人多是光头,僧人穿的也是俗服,此外何处与俗人不同呢?

古人说:「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

这就是通长安的大道,也就是与俗人不同处。 耕种的人,田里有草如不拔去,就难望收成;修行人把心田里的无明草薅了,那智慧花就长得好,开得好,只要你不被境转,情不附物,无明草就不长了;智慧花一开,则粗言及细言,总是说无生。

古人行到说到,无空话讲,一问一答,答在问处,吐露心机,都是妙用。
我们心不在道,故被物转,而无智慧。 若能痛念生死,全心在道,不分世出世法,是男是女,好看不好看,若一动念,即出鬼被情转了,不分别即不随情转,作得主。

古人说:「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这是表法,你妄想多了,就是你有拄杖子,为了除你的妄想,就教你修数息观,不净观,念佛观,念佛看经,礼佛看话头,给你修行的法门,就是与你拄杖子。 你如用功到有把握,就落在无事甲里,有成障碍,是要不得的,这就是你无拄杖子,我夺你拄杖子。 病好不用药,就是夺拄杖子,不如是则执药成病。

太阳老人说:「莫守寒岩异草青,坐却白云宗不妙」也。 参禅念佛,都要时时刻刻口诵心惟,开言吐语,不分别是非,终朝解脱,不烦恼、不生心动念,是有工夫;若无把握而被境转,就苦恼了,用功不得受用,处处波浪滔天。

昔佛印禅师入室次,苏东坡适至,师曰:「此间无坐处。」
苏曰:「暂借佛印四大为座。」
师曰:「山僧有一问,学士道得即请坐,道不得即输玉带!」
苏欣然请间。 师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居士向什么处坐?」
苏遂施带,师答以一衲。
苏述偈曰:「病骨难将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且与云山旧衲衣。」
东坡虽聪明,答不出活,是他脚未踏实地。

同参们,如何能脚踏实地呢? 只有口诵心惟,朝斯夕斯的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1-2012 19:26:1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月初二日开示

佛灭度后,法住世间有三阶段: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

《善见论》云:‘由度女人出家,正法唯有五百岁。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法,正法还得一千年。问:千年已,正法为都灭那?答:不都灭,于千年中得三达智,复千年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那含,复千年中得斯陀含,复千年中得须陀洹,总得一万年,初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岁学而不得道。于一万岁后,一切经书文字灭尽,但现剃头袈裟法服而已。’

沩山老人说:‘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时遥。’

沩山老人在唐朝,去佛已千余年,是像法时期,一切事情变迁,水久虫生,法久成弊。

《付法藏经》云:‘阿难比丘,化诸众生,皆令度脱,最后至一竹林中,闻有比丘诵《法句经》
偈云: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

阿难闻已,惨然而叹,世间眼灭,何其速哉!烦恼诸恶,如何便起!违反圣数,自生妄想,此非佛语,不可修行。……汝今谛听,我演佛偈: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

尔时比丘,即向其师说阿难语,师告之曰:阿难老朽,智慧衰劣,言多错谬,不可信矣,如今但当如前而诵。

阿难后时,闻彼比丘犹诵前偈,……即入三昧,推求圣德,不见有人能回彼意,便作是言:异哉!无常甚大,劫猛散坏,如是无量圣贤,今诸世间,皆悉空旷,常处黑暗,怖畏中行,邪见炽盛,不善增长,诽谤如来,断绝正教,永当沉没,生死大河,开恶趣门,闭人天路,于无量劫,受诸苦恼,我于今日,宜入涅槃。’

《楞严经》指出:‘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关键词屏蔽],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经中说九生百世者,一生一百年,一世三十年,今去佛世二千余年,就是百世魔王出现之时。

佛灭不久,《法句经》偈就有诵为水潦鹤的,时至今日,其讹误更多了。
水潦鹤,就是鸳鸯鸟,见之有何意义;解生灭法,能离苦海,故有百岁不解,不如一日能解,所谓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也。

末法邪师,各各自谓是善知识,当参学的人,若无试金石,必从邪沦坠。只见境风浩浩,摧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末世求道,真不容易。沩山老人说:‘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友,如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孔子亦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好跟他学,不会带坏你,不相干的人,种种习气,臭不可闻,和他接近日久,自己也会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香染香,近臭染臭。善友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故宜亲近。末法行人,如我们者,比魔外的本领也比不上。

《楞严经》说:‘色阴尽者,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忽于半夜,在暗室中,见种种物。’
受阴尽者,能反观其面,各有十种禅那现境,叫著五十种阴魔,迷不自识的,则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老子说的,其中有精;和孔子说的,空空如也,是见到识阴的道理。罗汉五阴俱尽,已出三界;我们色阴未尽,与道相隔得远。我惭愧不过比你们痴长几岁,弄到一个虚名。你们以为我有什么长外,以我为宗,就苦了。我比《楞严》所说的妖魔外道都不如,比祖师更不如。所以每每教你们参学的,要带眼识人,又要有双好耳,听法能辨邪正,然后将所见所闻的,放进一个好肚里,比较他的是非得失,修行就不会走错路,不上伪善知识的当。

现正是末法时代,你到哪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又全经前后所说,著重在一个淫字。如经中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看《楞严经》若不归宗,跑马看花,就不中用,要读到烂熟,就能以后文消前文,以前文贯后文,前后照应,则全经义理,了然在目,依经作观,自得受用。古来行人,从此经悟道的很多,温州仙岩安禅师,因看‘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当时破句读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于此忽有悟入。后人语师云:‘破句读了也。’师云:‘此是我悟处。’毕生读之不易,人称之曰‘安楞严’。希望同参们,无论老少,常读《楞严》,此经是你随身善知识,时闻世尊说法,就和阿难作同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12 21:01:5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月初三日开示

古人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这种苦楚,年轻人是不晓得的。

我们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眼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现在我老了,才知道老的苦,人老了就一天不如一天。我从云门出事后,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久已是一朝卧疾在床,众苦萦缠逼迫。朝夕思忖,前路茫茫,道业未成,生死不了,一口气不来,又要投生。

‘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
少年不修晚年就会如此。你我现在都是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就不要把这善根种子打失了。

洞山问僧:‘世间什么物最苦!’
僧云:‘地狱最苦!’
山云:‘不然,向此衣线下不明大事始是苦!’

能明大事,即无地狱因;故地狱未为苦,而不了自心最为苦也。想明大事,就要努力精进,不要悠悠忽忽,兀兀度时。白天应缘,遇事要作得主;白天能作主,梦中才作得主;梦中作得主,以至病中作得主,则临命终时才作得主。这几样作得主,是由平常能强作主宰而来的。能强作主宰,就易悟道了生死。不悟道,生死不能了;悟道不难,总要生死心切,具长远坚固向道之心,至死不退。今生能不退,虽未悟,来生再努力,何有不悟之理?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位位都是经过久远劫来,长期修习才成功的。我们生死心不切,不发长远心,病来知念生死,病好道念就退了。所以《楞严经》说:‘凡夫修行,如隔日疟’,病时有道,病退无道,无明起时如疟,退则好人,故要努力精进,生忏悔心,坚固心,不要今日三明日四,修行要一门深入,以一门为正,诸门为助。各修一门,彼此不互谤,谤法、轻法、慢法都不对。欲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互谤是佛法的衰相。佛子专心向道,痛念生死,衣不足,食不足,睡不足。

昔裴休丞相,送子出家,子是翰林,拜沩山佑祖,名法海,训以《警策箴》云:‘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别人睡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沩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养大众。有一天,他挑水挑得太累了,心里说,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回来时,沩山老人问他:‘你今天说什么话?
’法海答曰:‘没有说什么。’
后来沩山老人揭穿他心里的话,并说:‘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
所以出家人不管你出生怎样富贵,到了佛门,就要放下一切,专心向道,才算是本色禅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12 21:05:1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月十六日开示

佛说一大藏经,无非讲因果二字。详细分析起来,就无穷无尽。

营事比丘,宁自啖身肉,终不杂用三宝之物作衣钵饮食。

我以前化缘,随人欢喜布施,除多补少,颠颠倒倒的用。今在此妄作妄为,建法堂,起茅蓬,修厕所、牛栏等等,所用的钱,从何处来呢?

我守法令不敢剥削,不写信号召化缘,做什么功德,除铸铁瓦有人代化过缘也没有化够,他们监工拿去旁的地方用,我也不准,怕遭报应。

窑上烧砖,为修大殿用的,如拿去作别处用,也怕招因果。经上说:‘上物下用报应重,下物上用报应轻。’

如塑佛像的用作殿宇,作殿宇的用作僧寮,这是上物下用,相反的就是下物上用,上下之分要认真。年轻人修不修放在一边,因果要紧。

《云居山志》上载即庵慈觉禅师,蜀人,初出川行脚时,欲上云居,先宿瑶田庄,梦伽蓝安乐公告曰:‘汝昔在此山曾肩一担土,今来只有一粥缘。’

次日午后上山,晚粥罢,值旦过寮相诤,闻于寺司,凡新到例遭斥逐,觉心窃疑讶。逾十年,得法于卧龙先禅师,有南康太守张公,亦蜀人,与师亲旧,适云居虚席,请师开法,师欣然应之,以为前梦不验矣。

卜次日上山,当晚宿麦洲庄,忽然迁化,塔至今存焉。近为水湮,一石尚存。

他这件事迹,留给后人看,证明因果丝毫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12 21:13:2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月二十三日开示

办道这一法,说难也难,说易亦易,难与不难是对待法。

古人真实用心,一点不为难,因为此事本来现成,有什么难呢?信不及就为难了。
若真正为求了生脱死而办道,能把自身看轻,了身如幻,一切事情看得开,不被境转,办道就容易。
人没有不想学好,谁也想成圣贤,谁都怕入地狱,但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

很多人行起来就为难,何以呢?比如世人说好话,恭喜发财,富贵荣华,谁都喜欢;若说你家破人亡等不祥话,谁都不愿意。可见人人都想好,但何以偏向坏处跑呢?这只由放不下罢了。

古来各城市都有城隍庙,檐下挂一个大算盘,是要和人算善恶帐的。
有一匾额写道:‘你又来了’。
两柱有一副对联:‘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又:‘天堂有路,人人不肯去;地狱无门,个个要进来。’

凡人常动机谋弄巧妙,吃不得亏,事事都计较合算不合算。恶人谁也不敢接近,怕吃他的苦头,让他忍他散场了。但因果报应,天是不怕恶人的。我们坐禅念佛,本为了生死,由于无明贡高,不能忍辱,不除习气,虽有修行善因,还免不了苦果,生死不了,随业受报,所以说‘你又来了’。

本来在地狱受苦已毕时,十殿阎王吩咐过,叫你不要再来,再来没有好事。由于你放不下,所以依旧犯罪,去了又来。世人愚迷,作恶不行善,遂招苦果。出家人是不是想出苦呢?如不想脱苦,何必入空门,入空门则了无一物可得,万事皆休,还有什么天堂地狱。

但如不证得四大皆空,五阴非有,就不算得入空门。要入空门,最好多多研读《楞严经》。全经前前后后,所说不离五阴。其中开五阴而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内而身心,外而器界,不出色受想行识五阴。经中说凡说圣,说悟说魔,都是阐明五阴非有,教我们照破五蕴皆空,最后说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指出五阴魔邪,无一不是说五阴,色阴中淫色是生死根本,杀盗淫妄是地狱根本,五阴照空,即脱生死,不复轮回。

如何照呢?照是觉照,时时刻刻,依经所说,用智慧观照五阴,照得明明白白的,就见五蕴皆空了。
在观照之初,未能全无妄想,这不要紧。古人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若妄念一起,你能觉照,就不随妄转。不能觉照的,坐香怕腿痛,礼佛怕腰酸,躲懒偷安,天堂路不通,自然要进地狱。寒山大士诗云:‘人间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膝胧。似我何由居,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寒者寒冷,冷到夏天冰还未释,日出还雾,我这一片冰心,与君不同;
君若似我,就能到寒山中,否则寒山路不通。

学道之人,要见五蕴皆空,首先要灰心冷意,纵使炎天如烈火,难消冰雪冷心肠,才能与道相应。

昔闾丘胤出牧丹邱,临途之日,乃萦头痛,医莫能治,乃遇一禅师名丰干,言从天台山国清寺来,特此相访,乃命救疾。

师乃舒容而笑曰:‘身居四大,病从幻生,若欲除之,应须净水。’

时乃持净水上师,师乃噀之,须臾祛殄,乃谓胤曰:‘台州海岛岚毒,到日必须保护。’
胤乃问曰:‘未审彼地,当有何贤,堪为师仰?’
师曰:‘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之。寒山文殊,遁迹国清,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又似疯狂,或去或来,在国清寺,库院走使,厨中看火。’

师言讫辞去,胤乃进途,至任台州,不忘其事。到任三日后,亲往寺院,躬问禅宿,果合师言。
到国清寺,乃问寺众,丰干禅师院在何处?并拾得寒山子,现在何处?
道翘答曰:‘丰干禅师院在经藏后,即今无人住得,每有一虎,时来此吼,寒拾二人,现在厨中。’

僧引胤至丰干禅师院,开房唯见虎迹,遂至厨中灶前,见二人向火大笑,胤便礼拜,二人连声喝胤,自相把手,呵呵大笑叫唤,乃云:‘丰干饶舌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

僧徒奔集,递相惊讶,何故尊官礼二贫士!
时二人乃把手出寺,即归寒岩,胤乃重问僧曰:‘此二人肯止此寺否?’

乃令觅访,唤归寺安置。胤乃归郡,遂置净衣二对,香药等物持送供养。时二人更不返寺,使乃就岩送上。
寒山子高声喝曰:‘贼!贼!’
退入岩穴,乃云:‘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

拾得又迹沈无所。乃令僧道翘等,具往日行状,唯于竹木石壁书诗,并村墅人家厅壁上所书文句三百余首,及拾得于土地堂壁上所书偈言,并篡集成卷,流通世上。

据寒山自己说:‘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三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

又云:‘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
拾得诗云:‘有偈有千万,卒急述应难,若要相知者,但入天台山。岩中深处坐,说理及谈玄,共我不相见,对面似千山。’

寒山拾得的诗,流传到今,一向受人尊重,儒家亦多爱诵之。
他两大士出口成文,句句谈玄说理,不要把他作韵语读,若作韵语读,则对面隔千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013 22:31:0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月十六日开示

佛说一大藏经,无非讲因果二字。详细分析起来,就无穷无尽。

营事比丘,宁自啖身肉,终不杂用三宝之物作衣钵饮食。

我以前化缘,随人欢喜布施,除多补少,颠颠倒倒的用。今在此妄作妄为,建法堂,起茅蓬,修厕所、牛栏等等,所用的钱,从何处来呢?

我守法令不敢剥削,不写信号召化缘,做什么功德,除铸铁瓦有人代化过缘也没有化够,他们监工拿去旁的地方用,我也不准,怕遭报应。

窑上烧砖,为修大殿用的,如拿去作别处用,也怕招因果。经上说:‘上物下用报应重,下物上用报应轻。’

如塑佛像的用作殿宇,作殿宇的用作僧寮,这是上物下用,相反的就是下物上用,上下之分要认真。年轻人修不修放在一边,因果要紧。

《云居山志》上载即庵慈觉禅师,蜀人,初出川行脚时,欲上云居,先宿瑶田庄,梦伽蓝安乐公告曰:‘汝昔在此山曾肩一担土,今来只有一粥缘。’

次日午后上山,晚粥罢,值旦过寮相诤,闻于寺司,凡新到例遭斥逐,觉心窃疑讶。逾十年,得法于卧龙先禅师,有南康太守张公,亦蜀人,与师亲旧,适云居虚席,请师开法,师欣然应之,以为前梦不验矣。

卜次日上山,当晚宿麦洲庄,忽然迁化,塔至今存焉。近为水湮,一石尚存。

他这件事迹,留给后人看,证明因果丝毫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