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黄土豆

虚云老和尚-云居山方便开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7-2012 10:23:0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同一个主题帖子上发连载,是最好的啦,省下时间翻找后文。黄土豆菩萨好有智慧。
请问菩萨:您这些法宝,从哪里找到的呢?能介绍一下检索方法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7-2012 10:30:0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黄土豆 发表于 21-3-2012 20:42

四月二十三日开示

凡当得上国王的,都曾经受过菩萨戒。包括总统、天皇、国家主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2012 15:21:0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护法满愿 发表于 18-7-2012 10:23
在同一个主题帖子上发连载,是最好的啦,省下时间翻找后文。黄土豆菩萨好有智慧。
请问菩萨:您这些法宝, ...


你好,



1) 从前看过,所以去找出来放上跟大家分享, 自己也进修。
2) 大部分文献,可以在一个历史悠久,挺好的网页,就是报佛恩网上找到。 网址: http://bookgb.bfnn.org/
3) 不要叫我菩萨, 无德无能人一个,请不要贬低菩萨的地方 :|
4) 这贴你不顶上了,我都几乎忘记update了,谢谢。

止。
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2012 15:27:4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护法满愿 发表于 18-7-2012 10:30
凡当得上国王的,都曾经受过菩萨戒。包括总统、天皇、国家主席……



是的是的。
前时间修习禅定,长久熏陶的人,下一世脑袋儿特别不一样。

神探李昌钰也说他前世是个和尚。

据闻,二禅天,三禅天等各个禅天下来的人,都不一样,智慧超群,人间的杰出人物,只是有隔阴之谜的危险, 在人世容易被功名所转而迷失, 所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比较妥当,在那里持续进修,虽然慢,但有个归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7-2012 11:06:2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去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比较苛刻。够条件者有几个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7-2012 11:08:3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很谦卑啊。《华严经》云:“三有为牢狱,我慢是城墙。”您真了不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8-2012 19:45:5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十五日开示

   丛林布萨,一个月内黑月白月两回,《梵网经》、《四分戒本》,每月本来都要诵两次,今只半月诵《梵网经》,半月诵《四分戒本》,已省略了。

   梵语布萨,华言净住、善宿,又曰长养。谓每月集众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也。佛观一切众生苦恼轮回,背觉和尘,习气除不了,故方便制戒,使众生断除习气,背尘合觉。律所说的戒律,梵语称毗奈那,华言曰灭,或曰律,新译曰调伏。戒律灭诸过非,故曰灭;如世间之律法断决轻重之罪者,故云律;调和身语意之作业,制伏诸恶行,故云调伏,戒律条文多少,怕你忘记,所以每月都要诵二次。

    菩萨戒是体,比丘戒是用,内外一如,则身心自在。诵戒不是过口文章,要说到行到。讲到持戒也实在为难,稍一仿佛就犯了戒。持戒这事,如头上顶一碗油似的,稍一不慎,油便漏落,戒就犯了。半月诵戒,诵完要记得,口诵心惟,遇境逢缘,就不犯戒,不起十恶,佛制半月诵戒之意在此。

    初发心的格外要慎重,很多人年老还靠不住,果能一生直到进化身窑,那时都不犯律仪,才算是个清静比丘。
    戒律虽有大小性遮之分,皆要丝毫不犯,持戒清净如满月,实不容易,不可不小心。未曾受戒的,别人诵戒不能往听,只能诵戒前在斋堂听和尚嘱咐,不要忘记出家根本。论到出家,表相不难,不比过去要剃发,现在很多俗人都是光头的,出家只穿上大领衣就名僧人,但谁是真的僧人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务望各自精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8-2012 19:54:0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十六日开示

  昨夜说的黑月白月诵两重戒法,这是世尊金口所宣。佛将涅槃时,阿难尊者问佛,未来比丘以何为师?佛曰:‘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波罗提木叉,华言别解脱,谓身口七非、五篇等戒,不犯则能解脱。

   以波罗提木叉为师,即以戒为师也。戒条既多,怕会忘记,故黑月白月都要诵戒,以便记持不犯。

   曾受某戒,许诵某戒,听某戒;未曾受过的戒,不许诵,不许听。

   未受而诵而听就不合法,故诵戒法师在诵菩萨戒前问曰:‘未受菩萨戒者出否?’
   维那答曰:‘此中无有未受菩萨戒者。’诵比丘戒也要这样问。

   佛门弟子共有七众:
   一、比丘;
   二、比丘尼,这是男女之受具足戒者;
   三、式义摩那,此云学戒女,习学六法故;
   四、沙弥,
   五、沙弥尼,这是男女之受十戒者;
   六、优婆塞;
   七、优婆夷,此是男女之受五戒者。

    沙弥不许听诵比丘戒,怕沙弥见比丘犯戒而生我慢贡高,轻视比丘,故诵戒之前,沙弥进斋堂,顶礼长跪,上座抚尺云:‘诸沙弥谛听,人身难得,戒法难闻,时光易度,道业难成,汝等各净身口意,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沙弥答曰:‘依教奉行。’上座又说:‘既能依教奉行,作礼而退。’沙弥一拜起,问讯出堂。沙弥出堂之后,才开始诵戒。

    受了佛戒,当下即得清净戒体,即得解脱,即入佛位,位同大觉,是真佛子。受佛戒,是难得希有之事,所以受戒后,要谨慎护戒,宁可有戒而死,不可无戒而生。

   《僧祇律》云:‘波罗脂国有二比丘共伴来诣舍卫,问讯世尊,中路口渴无水,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饮,一比丘看水见虫不饮。饮水比丘问言,汝何不饮?
    答言:世尊制戒,不得饮虫水故。
   彼复劝言:长老但饮,勿自渴死,不得见佛。
    答曰:我宁伤身,不毁佛戒。遂便渴死,即生忉利天上,天身具足,是夜先到佛所,礼足闻法,得法眼净。
   饮水比丘,后日乃到佛所,佛知而故问:汝从何来,为有伴否?
   彼即以上事答。佛言:痴人!汝不见我,谓得见我;彼死比丘已先见我。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摄诸根,虽共我一处,彼离我远;彼虽见我,我不见彼。若有比丘,于海彼岸,能不放逸,精进不懈,敛摄诸根,虽去我远,我常见彼,彼常近我。’
   和这位持戒比丘比较一下,我们是一天到晚乌烟瘴气,和猪八戒一般,哪里像佛的弟子呢?
   
    佛制比丘喝水,要用滤水囊,把水滤过才喝。中国现在谁用滤水囊呢?
   
   佛又方便,喝水时只许用肉眼观水,不许用天眼观水,因为用天眼观,则水中虫多,皆喝不得,勉强喝了又犯戒故也。所以不管你看见水有虫无虫,照《毗尼日用》规定,凡饮水都要持偈念咒。
   偈曰:‘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
    咒曰:‘唵缚悉波罗摩尼莎诃。’


   时光易度者,一日十二时辰,昼六时,夜六时,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四刻,一刻十五分钟,一分六十秒,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你们沙弥,自出娘胎至今,转眼就二三十岁,你看时光是不是易过。道业难成,初出家的道心都好,日子久了,就懈怠起来。

    所以说:‘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二年,佛在西天;出家三年,问佛要钱!’

     既道心不长,道业就难成了,露水般的道心,怎能了生死呢!

     所以最后就嘱咐你们说:‘汝等各净身口意,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
    勤者精进不后退,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分昼夜,行住坐卧,朝于斯,夕于斯,磨练身心,清净三业。

     经者,径也,即了生脱死之路径;
     律者,戒律,即五戒、十戒、比丘、菩萨等戒也;
     论者,佛大弟子发扬经律之妙义的著作。汝等沙弥,既发心为道,就要勤学经律论,勿空过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8-2012 22:12:0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十七日开示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

泉曰:‘平常心是道。’

州曰:‘还可趣向也无?

’泉曰:‘拟向即乖!’

州曰:‘不拟争知是道?’

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

州于言下悟理。

我们说古人的空话,说平常心,人人都有,但怎能见得他是道呢?
只要识得平常心,则一切处都是道;不识这平常心,就颠颠倒倒了。

何故呢?我们不能回光返照,向外驰求,背觉合尘,朝朝暮暮,随境迁流,背道而驰,摸不著自己的脸孔。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

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平常;如有贵客到了,弄几碗好菜,这就是不平常的,只能招待十天八天,家无常礼,故不平常的招待,是不能长久的。

修心人能心无造作,无安排,无改变,无花言巧语等,这就是平常心,就是道,也就是直心是道场的意思。

六祖谓智隍禅师曰:‘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这些话,也是说的平常心,与这些话不相应的,是在鬼窟里作活计,就不平常了。昨夜说戒律,初发心的初生信心,归依三宝,求受五戒;再进步的,知人生是苦,而舍俗出家,入山修道,知比丘尊贵,而受具足戒;又发大心,而受菩萨戒。在戒堂听引礼师苦口叮咛,说到‘寒心而生惭愧’,那时怕六道受苦而发道心,闻法泪下。问某戒能持否?都答曰能持,但受戒完了,过些时候,老毛病复发,就退道心,就不平常,反以贪嗔痴为平常了。

明道的人,动静无心,善恶无念。性空即无心,无心即道。初出家人,不知佛法如何,规矩如何,修行如何。须知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戒律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由,则心有依处。

古人有行住坐卧四威仪偈曰:‘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项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视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在空门做比丘。’

以冰清玉洁的声音,称念诸佛圣号,这是念佛法门。进一步问念佛是谁,就是参禅了。

若不回光返照,只口念佛而心打妄想,随想迁流,这样念佛就无用。念佛要口念心惟,以智观照,声音不缓不急,如水慢流,口念耳听,不打妄想,念念流入萨婆若海。一声佛号有无量功德,只此一声佛号就能度无量众生。

诵经或照经文直诵,或背诵,或跪诵,或端坐而诵,或默念皆可。随文观想,看经中说得什么道理

行道即经行,一步一步不乱,不东歪西倒,如空中雁行有秩序。一个跟一个,不紧不疏的行。一切处都是用功。

合掌两手不空心,十指紧密,不偏不倒,如捧水一般,若一偏侧,水就倾泻了。

站如松,两脚八字,前宽八寸,后宽二寸。

身直,头不偏不倚,后颈靠衣领,如顶一碗油在头上一般,不正则油泻了。
行如风,要照顾前后,轻轻移步,鞋不拖地;行楼上,楼板不要响;生草不踏,爱护生物。

开眼看东西,只展半眼,所看不过三五七尺远。行住坐卧,能具威仪,使人一望生敬。若不先自检责,何以化导群机?既自治之行可观,则摄化之门不坠。有道无道,举止如何,别人一看便知。

心能平常则始终不变,经历风波险阻,此心如如不动。如憨山老人者,就是我们的模范。

他老人家生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丙午十月十二日,十二岁请于母出家,礼南京报恩西林和尚为师,受具戒于无极和尚。二十岁西林和尚寂后,房门大小事,众皆听憨山决之。后从云谷大师在天界坐禅,二十八岁游五台,见憨山甚佳,因以为号。二十九岁阅《肇论》,悟不迁义。妙峰谓之曰:‘且喜有住山本钱矣!’三十岁发悟,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披剃至七十一岁冬,游双径,上堂说法,启口数千言,不吃一字。

侍前传录,疲于奔命,日不暇给。其详细史实,具载《年谱》中。他老人家一生历史,数十年中,环境千变万化,千辛万苦而道心始终不变,这就是平常心,长远心,就是我们的模范。他遣戌雷阳时,作《军中吟》云:‘缁衣脱却换戎装,始信随缘是道场,纵使炎天如烈火,难消冰雪冷心肠。’把自己坚固不变的心都吐露出来。佛法到今日更衰微,起过不少风波。解放前,全国僧尼还有八十万,去年只余七万多,还俗的十占其九,这就是无长远心,无坚固心,烈火一烧,就站不住脚。若是真佛弟子,就要立志,具铁石心肠,先学威仪,循规蹈矩。不怕人说你脑筋不醒,要死心崇奉佛的教诫。由于多劫种下善根,此生才得入佛门,就要努力求道去习气,不入名利场,不当国王差,把心中的习气,一点一点的除去,即是大修行人,得入理体,坚固心历久不变,平常心动静一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8-2012 19:28:5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心中的习气,一点一点的除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